document.write('
')
您的位置: 主页 > 逃离倦怠

逃离倦怠

首页-封面故事-社会-经济-文化-专栏-听周刊-爱乐-周刊书店-往期杂志-时尚-

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逃离倦怠 2021-12-22 16:57 作者:杨璐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适度·降噪·停顿·滋养

2021年接近尾声了,这一年,我们都辛苦了。

氛围仿佛格外萧索。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可能都面临着随时被打断的风险。受到疫情影响,一些行业处于收缩状态。除此之外,房地产、教育辅导、影视甚至是互联网大厂,它们从前提供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现在却传出资金紧张、亏损和裁员的消息。就连每年年底的购物狂欢,今年都静悄悄的。微博热搜滚动着很多你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热词,点进去发现是在播综艺和电视剧,感觉节目宣传已经挖空心思了,可你也没有去了解一下的愿望。没有现象级的娱乐。

“这些年来贬值最多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努力。”经济学者管清友的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过去,努力就能看到回报。现在,每个人都上了高速向前的列车,“all in”像战鼓一样,让人们热血沸腾地去转化生产力,让人们不要停下来,却行业增长倦怠,工作倦怠,生活提不起劲头。管清友说:“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一种低水平内卷,高水平倦怠的阶段。”低水平内卷,指的是我们的人均收入、经济发展程度跟富裕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内卷到身心俱疲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今年的年度生活方式,我们想讨论一下,即便如此,还有哪些方法能让自己过得好。

逃离倦怠

兴奋剂社会

倦怠,我们最直接想到的原因是过劳。工厂里12小时工作制、互联网公司“996”在很长时间里是习以为常的现象。逃离倦怠,取消加班就能做到吗?现实没那么简单。比如,加班最受关注的互联网公司陆续取消了“996”、大小周,可我们看到了“因为取消加班,薪资减少”的抱怨、“因为要完成项目任务,自愿加班”的报道,以及真心的工作狂确实存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适度劳动分会会长杨河清说:“过劳其实有三种形态:强制型的绝对被动;出于兴趣原因的绝对主动;还有一种灰色地带,来自于工作和环境的挤压,比如不拼命工作,没有办法在职场上发展,比如周围都在拼命工作,给人以压力。”特别是当今的职场,很多工作形态决定了业绩难以用固定标准衡量,职场人如果想做得更好,更有竞争力,背后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更大的工作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

过劳在当代吊诡的地方在于,很多时候呈现出一种自愿或者半自愿的状态:自我提升、如何获得内驱力是现在最受职场人欢迎的话题、流量密码。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把这种现象称为功绩社会。在他看来,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生产制社会是一种规训社会,充斥着禁令、戒律和法规,而功绩社会是一种具有积极属性的社会,充斥着“是的,我们可以办到”。它是一种“兴奋剂社会”,人们过度积极、过度活跃,片刻停不下来。功绩主体不受外力强迫工作。他是自身的主人和统治者,自己剥削自己,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筋疲力尽。

造成这样的转变,是因为现代社会对效率的崇拜。韩炳哲认为,生产最大化的渴望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当生产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时,禁令、规训、法则达到了极限,因为它们起到的是阻塞作用,妨碍了继续发展。这时,规训范式转化为功绩范式,因为自我驱动更有效率、更多产。“过劳症最初的症状就是一种极度狂喜。患者无比兴奋地投入工作之中,直至最终崩溃。”

逃离倦怠,市面上有很多生活方式类的指南:丹麦的幸福生活是Hygge,意思是舒适惬意,自然简单;瑞典的幸福生活是Lagom,意思是不太多也不太少。瑞典人提倡愉快工作,一种自然而然的平衡。德国生活方式也颇受欢迎,德国人的周工作时间比我们少。可所有这些生活方式有一个基础条件:它们的社会财富积累远高于中国。

过劳和倦怠除了哲学抽象层面的,我们还有具体的国情。管清友说:“瑞典等北欧国家,还有德国,人们受教育水平高,有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创新型企业,人口规模又不大,有些国家资源还丰富,这就形成了正向循环,人家干吗要工作那么长时间呢。我们中国人均GDP水平才1万美元,人口规模大,社会总体受教育水平不够高。我们让快递小哥马上去搞芯片不现实,中国普通劳动者只能打工或者赚点加工费。我们的现状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都有关系。这种背景下,优质资源稀缺,行业天花板低或者有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人们身不由己地处于过度竞争中,就是所谓的内卷的状态。”

上一篇:被她一夜刷屏了!25岁生娃隐退,再复出即成顶流,背后故事看哭无数人
下一篇:“佛系”“躺平”“内卷”:“高校青椒”压力如何转换为动力!

您可能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