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您的位置: 主页 > 阑夕:以腾讯之名,续写搜狗的搜索战事

阑夕:以腾讯之名,续写搜狗的搜索战事

阑夕:以腾讯之名,续写搜狗的搜索战事

文 | 阑夕

搜狗并入腾讯的手续终于完成,如果将其视作曾经久未落地的第二只靴子,那么第一只靴子,恐怕还要追溯到遥远的八年前。

当时的交易非常有趣,看起来,是腾讯把自家的搜索品牌搜搜卖给了搜狗,但是为此买单的却也还是腾讯——它还掏出了 4.48 亿美金,加码成为了搜狗的第一大股东。

很难说腾讯的判断究竟是想借搜狗打一场代理人战争还是已经认定这份业务的吸引力不足以继续亲历亲为,但是搜索引擎的结局恐怕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在鼎盛时期,搜狗、360 甚至是尚未退出中国的谷歌,都宣称过在搜索市场的占有率超过 20%,与此同时,它们却都从来没有拿走过搜索市场收入的 20%。

原因当然不是数据造假,百度自己的统计也显示它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始终在 70% 左右徘徊,不过搜索本身是一个马太效应极强的业务,投放行为聚集在流量的头部入口,以致于百度可以凭借七成的份额拿走超过九成的收入。

这是作为独立公司的搜索引擎,在过去的尴尬之处。而随着腾讯收购搜狗的完成,下一个时代的变数已然来临。

尽管搜索引擎的可替代性很高——作为一个网站,它并没有好友关系这种资源可以绑住用户——但是规模化的惯性仍然远超个人或是局部的喜恶。

就像你在社交媒体上随便找人评价百度,十之八九都会给出厌恶的评价,然而百度十几年来的市场份额就没怎么跌出过 70%,仿佛这 70% 的用户从来不会在网上说话。

回过头看,百度当然是中国搜索引擎战争的唯一赢家,但是这个赢家,现在都不怎么谈及搜索业务了,所谓获胜的红利,甚至都没有走过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

一个可能有些陈词滥调说法是,搜索、电商、社交分别构成了「BAT」的护城河,巨头之间彼此试探,相互交叉,却都没有真正做成别人家的核心业务。

只是很不幸的,搜索产品更早的抵达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像之前说的,它的可替代性确实很高,但是取代搜索引擎的并非一款新的或是更好用的搜索引擎,而是搜索这种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智能手机重新把互联网放进一个又一个的小盒子里,入口这个概念也不复存在了,连接信息的目标从理所当然变得遥不可及,岛屿关闭边境,桥梁不再畅通,流量规则天翻地覆。

商业世界的掉队总是这样发生的,不是没有做好,甚至连自省都是傲慢的,因为改变可能和你压根就没有关系。

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圈地运动」,内容的生产和消费均在站内完成,当算法解决了推送的需求,那个搜索框则解决了拉取的需求,也就是在用户主动找寻信息的时候,技术以及配套的服务要跟得上。

换句话说,搜索不再是产品化的体验,而是服务化的体验,从台前到幕后,感知确实是在下降,要求却是往上升的。

A16Z 的合伙人本尼迪克特 · 埃文斯总结过信息流产品的循环趋势:

「因为内容过载,所以需要信息流,信息流依然过载,然后有了算法驱动,算法带来的内容还是无穷尽的,于是你开始转而使用一个更轻巧的新应用,然后大家都去了新应用里,接着内容过载,有人建议说要不启用信息流吧……」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匮乏时代的互联网,那种叫作网址导航的古早产品竟然都能占领很多人的主页,人们打开浏览器之后是茫然的,不知道从哪里获取信息。

所以才要有人把网址分门别类的摆出来,让用户像是逛超市那样各取所需,顺着一级级的菜单找到自己想看的网站,如同在陌生的森林里沿着路标踟躇行走。

当信息不再稀缺,稀缺就是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全球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在解着同一道题:弱水三千,如何只取一瓢饮?

算法当然是方法之一,但是算法是取悦性质的,它为用户建立的那间茧房,一切都从舒适度出发,把不悦的声音都排除在外,当代互联网的撕裂现状,已经引起了来自社会学家的大量反思。

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希望用户可以一直滑下去,供给的理论值已经接近无限——如果想要看完现存世上的所有短视频,一个人需要活上数千万年——这很像一些反乌托邦小说里所描绘的,在每个人嘴里插一根导管便能让他一生沉睡无忧的场面。

这也是为什么搜索依然尤为重要,它意味着主动、眺望、以及好奇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讲过一个隐喻:

一群自出生起就被铁链锁在洞穴中的人类,他们认识世界的唯一手段,就是等待阳光照进洞穴的时候,把外面的景色投影到墙上,把影子当成现实。

上一篇:微电影《小大人》是一个有关个人和集体的童话故事
下一篇:合并搜狗、完成业务重组,腾讯搜索的下一个锚点在何方?

您可能喜欢

​一所小学的阅读挑战赛

​一所小学的阅读挑战赛

​终于成为书“富豪”

​终于成为书“富豪”

回到顶部